作为法务你的院校背景、工作单位、薪资待遇分别是怎样的?熊猫体育
熊猫体育93,制造业,法务,目前已经工作了6年了,薪酬涨幅还不错,应该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在目前的单位已经4年了,去年年初动了换工作的念头,随后就是很多猎头或者公司联系上我。
跳槽的原因无非就是,已经学到了应该学到的工作技能,公司每年涨薪5-10%并不能满足我了。我不好意思跟公司提涨薪,也不喜欢跟公司讨价还价,于是就默默找合适的工作。
我也不只是看工资,其实我主要是看新单位的潜力和岗位在单位里所处的地位情况,以及有没有较多的原始股权。
说实线w+,到翻倍,其实扣税也蛮多。对于男生来说,平时花费线万一样是花不完。
所以到了2w以上,更多一些的工资,对我个人来说,生活质变的意义并不是很大。
想着在有潜力上市的公司里当个董秘,拿较多原始股权,实现几千万的质变,才是我对工作最理想的期待。
新单位的潜力一般,不是热门赛道,也通过了多轮融资,给予员工股权的溢价也比较高了,岗位的地位挺不错,直接向老板和CFO汇报。
老板那天饶有兴趣,见我没走。走进办公室跟我聊聊:“听说你要走了哈?找到新工作吗?”
因为我已经决定离职了,所以即使跟50亿+身家的老板聊天也不会唯唯诺诺,畏手畏脚的,说了些真实想法。
那天晚上的结果就是,新工作给我多少薪资,他给我更多一些(多了2k),另外今年(也就是去年)给我股权。
第一个,条件当然是现单位好一些。几个方面:首先,薪资多一些,虽说多了2k都不够交税,但也多一点;其次,现单位已经上市,上市后的股权虽然溢价较低了,但胜在随时套现没问题,未上市的股权有不稳定性,一天不上市,一天都兑现不了,而且据我判断,新公司有上市的心,但是实力差一点。最后就是岗位上,在现单位,我直接向老板和董秘汇报,老板对我们部门的重视程度非常非常高,基本上我们给的意见是说一不二,新单位在面试过程中,能感受到,该岗位位置是比较高的,但是很多时候应该说不上话,都说听CFO。
第二个,在找工作上,我都秉承一个原则,就是问问自己,未来2-3年里,这家公司能给予我什么?换句话说,如果这家公司是一个跳板,这2-3年的经历能多大程度丰富我的简历?在原公司的3年里,我做的事情挺多,直接上简历部分内容:
如果继续留在原公司,我大概继续延续相似的工作内容,海内外收购,诉讼等非日常项目经验。
如果去了新东家,未来2-3年大概可预测的是做一个港股的IPO,整理公司复杂的税务关系,以后有丰富的带团队经验(新东家该岗位需要带3-4人的法律团队)。
在工作范畴上,似乎是新东家更胜一筹,但是考虑到它上市的难度不小,IPO未必能完成。企业状态上,原东家在财务状况,资产,毛利,净利护城河上等各方面都优胜。综合考虑,稳重求进的话,可能还是原东家更合适。
第三个,也是最关键的问题。老板如何看待员工吃回头草的问题。我也专门就这个问题跟领导讨论过。他跟我解释:这个问题不用担心。在过去20多年创业过程中,我这样的情况可能每年都会发生,公司上百亿,我这一年多二十多万的薪酬支出根本算不上是一件事,老板每天那么多事情要想,不会我这小事放在眼内。
去年除了月薪和年终奖之外,确实还给了20万股权,年终单独扣税后大概剩下15w+,并且今年也会继续给。
如果我没有从30w跨越到60w+的话,我是想不明白这其中需要做些什么,甚至会觉得30+大概就是到头了吧。
上级安排你做一件事,你要思考一下,领导希望你做成怎么样的结果,这个结果是60分的话,那你就进一步想想,怎么附加些细节,让这个结果变成90分,超预期发挥;
另外一种是没人安排你做事,但你要主动思考:我在这个岗位上,还能做些有利于公司发展的事,了解,汇报,并且落实,真正把公司当成自己的事情。
2、察言观色。每个人都有做事风格,有人沉默寡言,有人掌控一切,有人放权信任。尤其是领导和老板的风格尤其重要。比如我老板和领导,都是属于放权的那种。所以所有事情到我这,都是直截了当处理,不会事事问领导问老板应该怎么决策,换言之,我敢于替老板做决策。当然,如果你的领导是大权在握那种,你就多汇报,多问意见。如果沉默寡言,那你就不要叽叽喳喳,汇报要简洁,不要浪费他们的时间。
3、敢于决策,敢于承担责任。顺着上面的事情说,在所有公司里,大部分员工都是胆小怕事,怕承担责任,怕做错了挨批评,所以把自己变成了传声筒。不过你想想,老板既然给你60w,你大事小事都要老板做决定,你不动脑,只做一个螺丝钉,那老板为什么不给一个只要20万、甚至10万的人去做呢?效果都是大同小异的。
我告诉自己,我要做得比别人不一样,做得更好些,如果因为自己的问题做错了,大不了就是被辞退,找工作也不是什么难事。
最后想说的是,你做事越是用心,越是把公司事情和自己深度捆绑,公司反而越难离开你,它会出更好的条件挽留你,这个时候,你也不担心公司留下你是为了恶心你,因为它真的离不开你。
在这个回答上,我分享了一些如何在职场打怪升级的本质性、底层逻辑性的技巧。
我说明一下我的情况:现在距离去年提离职已经一年多了,跟老板的相处越来越和谐默契,他对我也挺满意。
不过,能把公司做到国内上市,市值百亿+,自己还拿着70%的股权,我们的老板每日的事情真的很多很多很多,说实话,基本上是我的三四倍强度,他真的不在意给你的这一点点钱。
只要我们更努力,他就高兴了,去年业绩,同比增长了200%+,我们谈的是“万”,他考虑的是“亿”。
当然有。我这种专业,这种能力,在招聘市场上很多很多,尤其是我们在大城市,一大把。
但这一大把同类“人才”中,绝大多数都会被所在公司看到我们的价值,然后有一个相对双方都满意的报酬。
换言之,大部分“人才”都是处于“非流动性”的,要换一个跟我一样,老板称心满意的,也不是容易。
我就举个例子,现在老板开秘密会议,不能带任何电子产品那种(怕手机录音)熊猫体育,我也会参与其中,出谋划策,如何应对。
试想一下,当老板不深入清楚我为人,不能充分信任我的话,我能进这个圈层吗?他就不怕换个新人入圈,转头就大嘴巴子?
另外,我再说一点:很多人都说,在公司,不是自己事情不要做,不要揽事上身。
举个自己的例子。老板的亲戚朋友会不时地咨询我法律问题,免费帮他们走法律流程,写文件。老板或上级的个人物业出租等等事情都交给我。
对于这些事情,我的处理方法是:比如出租,我对老板说:“我知道租金几千块,多一点少一点对您来说没有意义,您只是希望物业不要空置,有点人气。这个事情交给我,我让租户以后有什么维修之类事情都找我,我自己处理完之后也不会跟您汇报了,不让您烦心。但如果您哪个月收不到租金银行短信通知,您告诉我,我去处理。”
你们想想,这是我举的其中一个例子,背后还有很多相似的例子,老板、上级公事、私事和我深度捆绑,我一走,他们都要掂量一下,我帮他们挡住了多少事情和多少人,他们才能如此省心。换一个人替代我,没问题,但是没个一年半载的慢慢交接,真没办法弄。
所以,事情不要怕多,这都是你的价值所在,你做了,不会表现给老板看到,那就是你的问题。
说说我自己的情况,五院四系之一硕士,毕业三年,律师,注会,税务师。有券商和红圈所的职业经历。
券商是在深圳的一家小型公司,做风控合规,18年,实习了很久后拿了offer,薪资税前8700,奖金分年中和年终,看整个部门的效益,相对比较稳定,一年税前15左右。当时还没毕业,期望比较高,就没留下。
毕业后去了红圈所在西南某市的分所,比较小,人很少,纯非诉,团队主做并购,一年级税前1万,15薪。入职后长期出差,租的房子基本没住过,跟干工程的没啥区别,一年后辞职。
由于有一些并购经验和财务基础,转而去地产公司做法务,年税前20,工作不忙,也不出差,就是瓶颈明显,集团没有单设法务部,法务归行政部管,一共就四个法务。再加上21年地产不太行了,各种调整,裁员降薪,增加绩效考评,要求每个人年底前卖两套房,看着形式不对,就提桶跑路了。
毕业三年了,看着知乎的网友和身边的朋友,一个个年薪40、50的,说实话,很羡慕。
但回头想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朋友在深圳的红圈所,一年40,多次凌晨被夺命连环call,搞得身心俱疲、轻微抑郁,年前跟我聊天,准备辞职去国企做法务。
或许我羡慕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羡慕我吧。不过,趁着年轻,还是多学习,多实践,多社交,多尝试。争取五年内,在企业做法总,年薪翻倍。
背景介绍:17年五院四系法学硕士毕业,至今五年多一点的工作年限,目前在一家欧洲五百强担任legal counsel,税前total pay五十万左右,目前的工作积累主要由之前的几段经历组成,分述如下:
实习阶段:在校期间主要集中精力在论文、竞赛和自习室学习上,一直听从导师要求未曾实习,也在读书期间完成了一些学业上的成果,如国奖之类。直到研二暑假的时候才开始投简历面试,寻求实习机会,不过这个时候,蛮多律所并不会给太好的机会,尤其是红圈律所,更倾向熟工,能一来就上项目做DD或research,而不愿意手把手教一张白纸。后来曲线救国,获得了两段大型连锁律所的实习经历,其中包括某家上了综艺的律所。最终在研三寒假得知某红圈所的可留用实习生招聘信息,披荆斩棘,经历各种轮次的面试乃至presentation,最后获得了该所在校实习机会。
律所阶段:实习期间顺利获得留用该红圈所的offer,从事公司业务。刚毕业的时候,红圈所还不是现在动辄两三万月薪的EL,那时候较多红圈所(据回忆,汉坤那时候应该是两万元)都是一万五左右的工资,也算幸运,在工作半年多的时候,赶上了行业统调,水涨创高,月薪上浮至两万,加上3-6个月的年终bonus,那时候的税前工资最少可以到三十万,律所每年也有相对平稳的涨幅或升年级,但比起跳槽加薪不会太显著,我离开律所之前的水平依然在税前三十五万以内。
法务阶段:后来因为WLB的考虑,工作不到三年的时候,通过猎头主动联系,加入了某美资五百强企业做基层法务,税前年薪有所下降至二十七万左右,尽管收入少了,但身心得到了很大的康复修养。后又为了职业上的晋升,以法务经理身份通过某猎头较多的网站,自投简历至公司,加入了某新进中国的外企,此时,收入上浮突破30%,整体税前收入在37万左右,经过年度调薪,后续达到39万左右。由于企业新进中国,各项流程搭建过程中的疲惫和无力感,让我又萌生了离职想法。后以追求回五百强成熟企业为主要目的,通过猎头推荐,接触目前的工作机会。因为老板是外国人,且该岗位还需要和global紧密联络,故一共是两轮中文+三轮纯英文面试,终获得offer。
自我评价是一个不爱卷,但从跳槽频率看还是会折腾的个性,属于自我一直寻求自洽的状态。
我个人理解法务公司差别还是挺大的,可能低到2、3千,高到上百万年薪的都有(不好意思也许我局限了,几百万年薪应该也有,就是我没见过)。
主要看基础背景:毕业院校、学历、是否过司考/法考、是否取得律师执业证、工作地点、企业赛道、工作经验、工作岗位职责、工作成绩等。
(1)一般法务,作为后台职能部门,如果职级较低应该就是几千元月薪,如果到经理可能上万;如果做工作有诉讼回款这些,可以跟企业谈谈提成,在回款的金额基础上给予一定比例的提成,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法务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可以说是直接影响薪资水平的点。如果仅仅是审合同,很多老板甚至业务人员不够重视,可能法务工资就不会很高熊猫体育。如果做资本运作,投融资、IPO这些离钱更近些,薪资就可能高些。
(2)我个人觉得base在哪个地区、身处哪个赛道现在尤其重要:法律行业还是越发达地区,法律意识更强、工作及晋升机会更多些,我个人比较深有体会的是之前在上海,感觉上海的老年人都相对比较有“专业事交给专业人做”的思维,愿意花钱请律师处理法律纠纷;现在base在成都,感觉确实机会比在上海少一些;另外就是赛道,我觉得如果想有好的发展平台、机会,或者长久的在一个行业或企业发展,赛道选择很重要,比如目前来看可能法务薪资较高的还是房地产行业,但是我个人觉得房地产行业处于严重下坡的阶段,所以长远来看不建议选择熊猫体育,反而我比较倾向于生物医疗或者高科技行业,这样未来选择面会比较大些,这个有点类似于我们做股票,看准好的赛道、好的行业、好的公司,长期持有就是价值投资。
(3)没过司考和过了司考、取得律师执业证,可能又是不同的薪资等级。这些资质及工作的经验和个人能力决定了在某个企业法务部你的职级,当然也是影响你薪资的重要方面,俗话说决定脑袋,位置决定了你的薪资。
综上来说,个人建议法务岗必须的资质需要拿到,法考这些是基本的。另外就是工作经验,刚刚出道的小伙伴还是建议以成长性作为职业发展的首选,毕竟刚刚出来谁的选择都有限,但是你接触的东西多了,学到的也多,思维视野都有较大的提升,那路就会越走越宽。
同理:如果是一出来就是大的平台,但是干的活儿只是螺丝钉,那我觉得你会慢慢将自我的优势转化为平台的优势,结果自己什么都没有了,离开平台也许能力太过单一,也就是路越走越窄,这一点我是不建议的,被优化的风险太大了。
金融央企总部基层岗位,4年工作经验,每月底薪3.1万,年薪48-51万左右。
工作四年,在两家律所(其中一家是红圈所top团队)两家金融央企工作(一家是总部,一家是下属子公司);教育背景是top工科+美国jd,成绩普通。
来到现公司还是有点阴差阳错,在律所一直是知产团队,奈何甲方ip岗位较少,于是去了一家胸部券商,后来因为工作氛围跳槽到现公司。
工作整体比较满意,legal团队不大但是专业度很高、气氛很好。一般是955或者965。自我感觉相对于律所的同学们,我们大概是拿他们70%的收入干30%的活儿。
受大环境影响公司效益降低,目前季度奖金已腰斩,每月绩效也有降低;综合计财/人力的消息,搞不好年收入会降10%…感受到了经济危机的阵阵凉意啊
另外因为金融体系的限薪令,调薪几乎被冻结(貌似比券商情况好一点),有点想躺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