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体育律师与法务如何选择?
熊猫体育正巧最近一个阶段,手里的工作不多,有一些闲暇时间可以做一个系统梳理。对于法学生而言,这绝对是一个老生常谈,但又经久不衰的话题。同类的问题还有:公检法 vs 公务员(非政法机构)/事业单位 vs 律师 vs 法务,怎么选?
自己算是一个比较喜欢思考的人,特别是在做每一个人生选择或者职业选择时,往往经过深思熟虑,然后谋而后动。哎,缺点就是思虑过多,有时候优柔寡断。对于这个话题,下面是自己的经历和一些思考。
先说下自身经历,不论是上学还是求职,自己绝对不是最优秀的一批人,只能算是中上吧。本科在传统的五院四系政法院校就读,考研时差了5分惜败南开,调剂到另一所211。期间赶上学校的一个境外项目,在欧洲交换了一年,学习欧盟法,当然回来后因为用的太少,现在底子基本忘完了。所以说学历背景上呢,只能是说高不高,说低不低,学校说出去也算有点名气,但绝对达不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
现在来看呢,有点后悔读硕士时没有在香港或者去美国读个LLM。这样既节省时间,也能在境外正儿八经的学习一下英美法系的知识。但当时虽然也算小康家庭,但出去花个几十万读书,父母还是有些顾虑。再加上读本科时自己也没有很清楚的规划,当时又有个211的国内院校可以读硕,所以出去的想法也就搁置了。
当然肯定有人会说,LLM很水。但我觉得还是要看自己是什么目的去读这个书。如果只是想混个学位下来,很可能只是应付式的读了一年两年,效果可能很一般。但如果真的想系统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加强对英美法系的理解甚至以后可以有机会做些涉外业务,那么高强度的读完硕士英文课程应该还是很有帮助的。
自己目前的想法是,未来几年在合适的时候,要么去香港读个LLM,回来扩展下涉外以及与涉外相关的法律业务;要么读个法学博士,学位再上一步,除了学术本身,同时也能在当地博士圈和导师圈里多些交流。
研究生毕业最后一年,各种面试找工作。记得当时自己仔细考虑选项,首先排除了考公。无非是不喜欢体制内的工作,喜欢新奇、冒险,尝试新鲜事物,另外一点就是当时如果想考所在城市(新一线强二线)的公务员,必然是一片血雨腥风,而且很可能考不上,如果考老家的公务员,又不是很甘心回去。所以先把考公pass掉了。(现在回想,当时如果考公了,很有可能几年后还是会辞职)
然后能参加的,就是大量的企业面试和银行面笔试。因为银行考试一般在11月左右就开始了,所以我记得是疯狂参加了各种银行考试,从中农工建交到各种股份制银行,地方城商行。最后一直到毕业前的5月,拿了8家银行的offer。可惜当时那一年我在的城市政策性银行没有招录,否则可能人生轨迹会发生变化。同时又参加了一些企业的校招面试,实际上参加的不多,最后记得的是拿了一个外地五百强企业国际管培生(风控法务方向)的offer。
当时毕业工作选择时,自己特别纠结。当时自己想,直接去律所的选项,实际上没有多考虑,因为当时觉得如果直接到律所,一个是起薪比较低(3-5K左右),而且读研期间也在律所实习过,当时没有感受到什么温暖,而且很多工作难度很大,自己直接去做律师,感觉不是很自信。而毕业时,一共拿了10多个offer,其中只有1个在省外,就是那个500强企业,同时工行和建行省分行的offer也拿到了。当时侧面打听,建行的待遇是最好的,第一年应该就可以拿20W,其实和500强给的offer待遇基本持平。
我记得在2个offer(建行vs五百强法务)里来回比较了一个多月,难以抉择,还经常在学校图书馆的天台(单纯放松)一个人徘徊了很多次。最后的最后,还是选了去500强。原因有几个,1. 自己确实想去感受一下这种企业型的法务或者公司律师的体验,而且当时给的条件很好,培养2年,其中有半年至一年在境外企业,香港或者北美(当然落实时打了折扣);2. 薪资待遇不错,至少和手里的建行、工行比不差;3. 当时面试时,面试官以及工作人员给我的感受是很好,很温暖的(算是感受到企业文化不错);4. 如果选择银行,很担心经过2年的柜员经历,想跳出来时,发现除了会点钞,其他的本领没学到(银行都需要先去做柜,2年之后才会存在分配其他岗位可能,而且不一定学的是法律就可以去风控法务岗位)。很担心二次择业时会有瓶颈,之前学的法律知识也会荒废。当时的女朋友(现在的老婆)最后支持了我的选择,并开启了我们2年的异地生活,说实话,这么通情达理又能支持自己的女孩,特别感动,后来毫不犹豫的选择回来并结婚了。
自己挺反感有些律师,一提到法务就说法务不精、专业能力差,就是个“传话筒”。无非都是主观偏见以及刻意想抬高自己律师身份和价值的说辞。很多大型企业,其实法务承担了绝大部分的企业法律、合规工作,只有极少数的大型诉讼案件,才会选择外聘律师。甚至在自己所在的部门,全称为【风险控制部】,下分【法务】【审计】【合规】【风控】4个中心。已经基本囊括了企业遇到的各类风险管理问题,各类风险问题不同中心的也会相互协调,给出最后综合性的评价报告和意见。又比如腾讯的法务,在知识产权、数据合规上绝对国内领先;华为的法务,除了技术领域以外,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涉外法律实务都可以参与,而中国有多少比例的律师有这样的机会?所以我从来不以一个工作的身份来评价一个人价值的高低。
另外就是熊猫体育,自己加入的公司,实际上有非常多的机会参与投资并购项目(算是在公司学到的特殊技能吧),以及集团公司的日常法律服务,而且整个集团有接近200多名法务,分布全国各地,甚至香港、北美。自己处于集团公司,所以接触到的东西是非常多的。比如,日常法律服务方面,基本上企业遇到的常规问题,都已经囊括在内,可以正常处理和解决;投并购方面,集团公司以及下属公司一些大标的的并购项目,部分是和外部会计师、律师合作,部分是公司自己的法务、财务直接参与决策,因此在公司期间,出差主要都是因为各地的一些项目收并购。如果遇到特别优秀的律师团队,也会向对方取经、学习。还有就是在公司内部管理方面,明白了资产上万亿的公司,怎么做各职能部门的协作,怎么做五级公司层面的协调。这些都是2年法务生涯自己学习和积累到的。
所以如果现在的毕业生,如果有机会能够在毕业后或者工作几年后进入一些高质量的企业或者大厂,不论是眼界、视野还是薪酬福利,都还是不错的选择。
1.虽然集团内部的法务已经可以承担很多日常工作,但总是对一些专业的法律问题,以及各别案件的代理在技术上有些欠缺。企业选择律师时,往往注重第一次的选聘,但一旦签了代理合同,后面更多的就是被律师带着思路走。对与错,好与坏都很难判断。说实话,对于技术上的选择和判断可能是许多法务包括法总的短板。
2.自己观察,业内很多大型企业的法务负责人,至少都有5-8年的执业律师经验。如果自己只是做法务的话,即便再工作几年,上到中层管理者之后可能天花板就会出现。而且关于专业、技术上的问题,可能很难线.实线年后,在自己岗位上技术性的问题,能学习到和积累到的已经差不多了。如果想更近一步,更多的是人情上、处事上甚至是站队上的问题(当时自己提离职时,其实已经有一个下级子公司—上市公司的一个小的领导岗位可以去做),而且也需要长期经营和维护。但自己当时没有做过律师,总是有点心有不甘。而且当时正好要和女朋友准备结婚熊猫体育,商量后决定回到老婆所在的城市定居。因此不得不告别上一份工作和同事。于是就想给自己一个换个身份,试一试的机会。
现在是执业的第三年,可能与很多经验丰富的律师相比,还只能说是初出茅庐。但也有不少心得体会。
自己原来也好奇,为什么很多律师经常会开辟新的领域或者业务?他们就都是天才吗?实际上是这批人掌握了一种思维和方法,毕竟法律是人文社会科学,没有很强的技术壁垒。只要掌握了方法,不同的业务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就能出成果。比如一个主攻金融保险的律师,只要有需要并且给他时间,他同样可以成为一名专业的劳动法律师、合同法律师、公司法律师等等。所以不论是实习生还是律师助理、初年级律师,最重要的就是在进入律所的前几年,拼命掌握到这部分能力。不论是靠天赋,还是努力,还是与成熟律师聊天取经,不论用哪种方法,如果掌握了这部分能力,基本上算是有了一技之长,可以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类似的问题,自己之前也回答过。低年级律师怎么才能把工作做好?尤其是法律研究?
这里有两个很印象深刻的点,分享出来。第一个是自己还在公司时,因为接触到的基本都是全国一线(红圈)所总所的大律师,基本都在自己熟悉的行业和领域做到了领先级别。但这些律师无疑都给我一个非常亲切有礼、勤勉负责的形象。当然也有人会说,道理很简单,因为你是甲方呗。但我一刚毕业没多久,在公司也就一员工的愣头青,人家也没必要对我点头哈腰的。所以更多的还是一种职业素养和习惯。这种形象让我现在都还作为镜子时常反思自己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第二个,记得之前在抖音上看过一个小的纪录片,是讲美容美发行业的。一个美发店,有两个15年入行的小兄弟,都是00后。一个已经做到销冠,一个还在做技师(大概是洗头+接头发+烫染之类的)。采访中,先是提问那个做技师的,拍摄者问他为什么入行五六年还在做这个。结果这个小哥害羞到不敢怎么对着镜头说话,大概就是说自己比较内向,然后也没想过其他事之类的,这个小兄弟大概一个月5K的收入。采访者后来又问那个销冠,“你每个月收入怎么样?你认为为什么自己可以做销冠,但同时来的另外一个小兄弟还只能做技师呢?”这个小兄弟说,他每个月业绩基本在7W以上,能拿到的收入在4-5W。但他做销冠的“秘诀”是,给每一个来找他剪头发的顾客,买饮料或者外卖。也就是说,当客户微信告诉他要过来时,提前帮对方点好饮料(不问对方是否需要),如果到饭点了就帮对方点上外卖。每个月这部分的开销有接近1W。“做我们这行的,后面靠的就是口碑和服务。因为你剪的就算再好,但总有人会不满意,也总有人比你剪的好。”当自己看完这个短片后,其实是挺震惊的。虽然律师行业与美发行业当然有许多不同,但某种意义上来说,从服务角度本身来看,这两个行业都是服务行业,用户体验感非常重要。
有一种说法,律师是十指弹琴的人,5根手指是技术,5根手指是业务(这里又联想到上文的美发行业了)。但全国这么多律师,每个律师的能力、想法、性格、处境都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在选择时,首先应当尊重自己当时的内心,选择一个尽量符合自己性格、能力的执业模式。有很多人会选择授薪,甚至长期授薪的模式,这种模式基本上就是纯靠技术,不负责案件承揽。对于年轻的、新入行的律师,也是一个比较友好的模式。但当工作几年可以独当一面以后,就要考虑是否继续维持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类似于在律所做法务,旱涝保收,但也难大富大贵。即便工作很多年,从雇佣角度上,仍然是大律师的助理。
只承揽业务的律师,往往是已经执业一二十年,或者律师主任,大律师的类型。这也不是毕业生一开始就有的机会,不重点讨论了。
技术+业务综合性律师,类似于十指弹琴的人。往往能够将律师这一职业真正作出乐趣,作为长期事业的,大多都是这一类。承揽能力差一些的,后面多发展为所内合作,且自身技术能力也不错;承揽能力强一些的,可以分一部分自己的案子给其他人。这类律师少的可以维持在几十万的收入,做的好一些的上百万,大律师们上千万的也不再少数。也可以真正体会到律师这个职业的灵活性、成就感。
但不论上面哪一种模式,殊途同归,最后都会成为自己想要的,想成为的样子,只是路上的风景不同罢了。之前回答过这样一个问题,也贴过来可供参考:律师应该怎么才能快速发展,跟律所平台有没有关系?
例如自己的规划,也没有说以后一定会永远做律师。给自己的规划是,如果做了5-8年律师熊猫体育,自己在承揽上无法有很好的发展的话,那么证明自己可能只擅长承做,而不擅长承揽。很有可能自己注定无法成为那种成百上千万业务量的大律师。那么自己也有可能会选择重新进入企业,踏踏实实做好手里的工作,拿好五险一金,有一份还算体面的收入和职业,不香吗?
所以当有目标时,就找准目标,勇往直前!当需要调整时,就冷静判断、独立思考。每个人的境遇不同,选择一个自己当下认为最合适的目标,然后努力实现它。
最近又有一些新的体会。不论是做法务还是律师,都应当注意对自己的差异化培养。例如,如果在一些有一定行业门槛、专业性强的公司做法务,例如新能源光伏企业、医疗医药企业,甚至是外资企业(有真正涉外业务的,或者直属领导就是外国人的)做法务,其实也能锻炼到非常多的专业化技能,且掌握区别于他人的特殊法律技术。如果积累到一定程度,出来做律师,这种“行业律师”的杀伤力是比较强的,特别是在新一线或者二线城市中。
其实回归到一点,还是要关注自己的能力发展,特别是学法律的人,不论是做律师还是法务,其实都是用法律思维解决争议和促成交易,殊途同归。但如果自己的技术是可靠的、专业的,甚至是有差异性的,那么不论在哪个圈子都很容易站稳脚跟,有一席之地。如果都是万金油的马马虎虎的做业务,在哪里都混不出个所以然。